时间: 2024-02-17 15:29:06 | 作者: 华体会app怎么样
谈到作品,尤其是有巨大商业经济价值的IP,版权保护必然是重中之重,但随着网络、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却有作者在创作之初就“放弃”了这种保护。比如2021年底横空出世大火的NFT项目Mfers——一个简单粗暴的火柴人形象就是如此,其运用了CC协议,无需单独取得授权,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不同创作及商业活动。[1]仿佛一下回到“前著作权法”时代,人人得而“抄”之、“改”之。那么CC协议到底是什么?
CC(Creative Commons)协议是指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本质上是有条件的免费许可使用协议,2002年12月由美国非营利性组织——知识共享组织发布,目前已更新至4.0版。通过署名(Attribution,简称BY)、非商业性使用(Noncommercial,简称 NC)、禁止演绎(No Derivative Works,简称ND),以及相同方式共享(ShareAlike,简称SA)这四个维度组合出六种许可协议类型,每种类型均要求使用者提供作者署名,按照限制条件从严格到宽松分为:
2.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其中相同方式共享要求使用者对演绎作品使用与原作品相同的许可协议类型,因此与“禁止演绎”不能同时作为限制条件;
例如在“Sketchfab”网站上传的一个3D模型,该作品使用了类型2——“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的协议类型,因此使用者不能将作品用于商业活动,非商业性使用时应当提供原作者署名,基于原作形成的演绎作品,使用者应当同样使用类型2的协议。(见图2)
再如我国识典百科平台的用户协议中,使用了类型5——“署名-相同方式共享”这一类型,相比上文的3D模型,去掉了非商业使用的限制,因此理论上用户都能够对平台上的词条作品进行商用,(见图3)但如果批量使用平台词条用于商业活动,则不排除有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可能。
最后一个例子是“PLOS ONE”网站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作者使用了限制最宽松的类型6——仅要求“署名”这一限制条件。因此使用者只要为作者署名,就可以不要钱进行包括演绎、商业性使用在内的使用行为,并且对二创作品,使用者可以保留全部权利,而不采用相同的免费许可。(见图4)
除上述六种类型的CC协议,知识共享组织后又在CC协议的基础上,发展出没有一点条件限制的CC0协议,上文提到的Mfers运用的就是CC0协议。一般解释为作者放弃自己所有有几率存在的权利,[3]将作品完全地置于公有领域,公众可以无条件使用它,[4]甚至都无须署名。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的提升,除版税收益外,有作者更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广泛传播,提升作品的价值与影响力,因此选择了CC协议。如何更好使用它来促进作品传播是需着重关注的问题。建议相关权利人充分了解CC协议类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作品传播的协议种类。使用者若遇到采用了CC协议的作品,应仔细阅读协议文本,尊重作者对作品的权利安排,在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避免侵权。
特别说明:本文用于学术和实务研讨之目的,仅代表笔者个人自己的观点,不应视为律师和所在执业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和/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