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由ZF主导建设,解决普通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价格较低,有一定ZF补贴。
“公租房4800元以下工资门槛不合理,这个人群跟不上东莞物价及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寥寥无几。”
“松山湖绿荷居漏水维修久未处理+房屋建筑结构出现安全风险隐患,希望以点概面对公租房管理优化。”
“生态园公租房分配不合理,把同公司的人分到同一栋不考虑隐私,并且旁边是工地很吵。”
“以目前的房价,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买房的希望,东莞有没有类似深圳的“安居房”项目?”
“像石碣中海左岸东宸等用地规划条件有要求配建安居房的小区,相关政府部门是否有计划实施方案?”
今年“14号文”关于“住房双轨制”顶层设计,其意义相当于1998年市场化“房改”,主要内容 说白了:
先保障人人都能实现基本住房,钱够了再买更好的居住体验、更大的面积、更稀缺更贵的商品房。
区别我国历史房改以及现行保障房思路,“14号文”的保障设计更为“颠覆”。
首先, 本次房改区别以往的“居者居其屋”,而是“居者有其屋”,大力提升“可售型保障房”比重。
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学技术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这“两类群体”。
但是,配售型保障房封闭流转,能够理解为“终身不能转红本”,且不得长期闲置等。
对于卖家,“老破小”将越来越难卖,真正的核心区D豪则有望刺破价格天花板。
大批城市已报送明年的保障房建设规划,且深圳、上海、长沙等城市一批项目已开工。
本轮房改,要在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探索,东莞也赫然在列,并且已在启动!
从首批试点约7000套三限房,到2025年全市计划筹建15万套保障性住房、供应14万套(来源东莞“十四五”规划);
未来东莞保障住房体系支柱之一,覆盖面会慢慢的宽广,成为刚需扎根东莞的盾牌。
“14号文”对东莞保障房建设有指导意义,但东莞的城市发展特色、人口结构等相对特殊,想落地会面临不少难题。
①东莞空置的商业型物业、老旧房、非核心区存量房较多,可优先盘活此类存量,解决保障房“不够分”的问题。
“金融17条”规定: 租赁住房经营贷款,期限最长25年,贷款额度是物业评价估计价格的80%。
参考万科早在2015年已在东莞布局的长租公寓(泊寓)模式,正是空置的旧有存量物业盘活,后面还诞生华润有巢公寓、龙湖冠寓、旭辉领寓等,大有可为。
同时,大企业(含房企)和合乎条件的事业单位,能够最终靠团购的方式,购买老旧存量商品房转成的保障房。
“金融17条”规定:租赁住房团体购房贷款,期限最长30年,贷款额度是物业评价估计价格的80%。
一方面解决房企资金危机,防止暴雷。另一方面增加大量保障房库存,满足刚需住有所居。
②建造质量更好、价格更高的“四好房”,房企、ZF有更多利润,就能维护楼市稳定,并有更多资金去建保障房。
东莞不缺高端购买力,但欠缺“四好房”,即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四好房,强化科学技术驱动的建造技术,并提高住宅隔音、绿色、智能、无障碍等建设标准,全面迭代品质人居标准。
此类房子,质量高、价格贵,但私人老板多的东莞是渴望的,否则今年东莞千万级豪宅成交量也不会逆市上涨。
东莞以26700户拥有千万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位列全国第11位。
建议针对不一样镇街的不同客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去定价,保障更多真正有需求的群体,能有保障房兜底。
⑥东莞产业民工多,难以负担商品房价,导致近年来非流动人口流失,建议保障房全面落实同等入户读书权益。
2022年底,东莞官宣非流动人口约1044万人,相较2021年减少近10万人,首现下跌,进城人口减少。
户籍量,截至2022年底,东莞非流动人口约1044万人,户籍人口约292万人,户籍率约28.0%,近十年最高。
最近几年,东莞非流动人口增量仅有数万人,相对之前每年二三十万人的增长,东莞的常住人口吸引力几乎归零。
东莞保障房建设,要 能让产业工人在东莞长久安营扎寨,比如落实入户读书、租售同权等。
若你除了工作,储蓄捉襟见肘,可先申请政租金较低的公租房,解决暂时居住问题。
若你工作了几年,和对象存了些积蓄,但买不起商品房,就选择售价更低的保障房,比如共有产权房,同享教育、医疗等资源。
若你是人才,可攒多些钱去摇号人才商品房,钱不多则申请人才安居房、三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