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2-05 12:30:09 | 作者: 华体会app怎么样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顺利投产,这是我国海洋油气领域一次重大跨越,宣告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超深水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取得了非凡成就,已成为中国油气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探开发迎来大发展时期,奋力迈向海洋强国新征程。未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海洋油气行业将继续秉承增储上产贡献者的使命,持续与各类清洁能源、清洁技术深层次地融合,谱写“海洋油气+”能源体系的新篇章。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 鲍春莉 李伟 段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持续增长,十年内分别累计增长1.5和5.1个百分点。一方面,2019年起,国内石油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为我国油气行业增产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共发现了23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8个千亿方级大气田,至2021年,国内原油产量连续3年回升、增产至1.99亿吨。另一方面,清洁低碳与安全高效成为能源发展须兼顾实现的两个重要目标。2018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天然气大规模利用成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自2016年起,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产量连续5年分别超200亿立方米和100亿方立方米。
海洋油气在我国石油工业领域尽管起步较晚,但依靠巨大的储量潜力和慢慢的提升的开采技术,已成为中国油气产量稳定增长的支柱力量。2021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20万吨至5484万吨,占国内原油产量比重达到27%,产量及占比创近十年来新高;海洋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3亿立方米至199亿立方米(折合约1584万吨油当量),同样创近十年来新高。“十三五”期间,海洋原油对国内原油增产贡献大幅度的提高,从2016年的17%攀升至2021年的80%左右,渤海油田2021年原油上产超3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海洋天然气产量同样稳步提升,在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保供任务基础上主动增供,为高质量推进冬季保供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积极对接、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聚焦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数字化、装备国产化和能源转型五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以创新驱动推进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全方面提升油气保供能力。(一)科技服务油气生产,提升能源保供能力随着常规稠油、中高渗油藏的日益减少,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增储上产需要直面超稠或特超稠油、低渗或特低渗、潜山或边际油气藏等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油气稳产增产愈加需要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不断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紧密围绕稠油超稠油、深层深水、低渗、高温度高压力等重大领域世界级、前瞻性难题开展研究,从合作引进到吸收集成再到自主创新实现逐步跨越,通过掌控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升级。2020年11月25日,东方13-2气田成功投产,我国成为全世界少数系统掌控高温度高压力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东方13-2气田高峰年产气量将超30亿方,可供1500万人使用,将通过海底管线为海南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发展的强劲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连续勘探发现4个亿吨级油气田,3年累产8500多万吨原油和近百亿方天然气。渤海油田油藏分散且粘度极大,44亿吨探明储量中稠油过半,开发面临海上稠油热采这一世界级难题。中国海油自2008年开始发起高温井下参数监测和安全控制技术攻坚,研发海上双水源(海水和地层水)锅炉水处理系统,提出“原油掺热水洗砂+生产水旋流除砂”工艺流程,研发原油静电聚结脱水技术、射流泵注采一体管柱技术、热采套管柱设计方法和预应力固井工艺等。2020年9月14日,“稠油热采”技术全面落地我国首座海上大型稠油热采开发平台——旅大21-1平台,稠油热采规模化终成现实;2022年4月23日,全球首个海上大规模超稠油热采油田——旅大5-2北油田成功投产,原油生产峰值达40万吨/年,预计可累产超650万吨原油。(二)突破设计制造能力,真正立足深水领域海洋蕴藏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近5年来全球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深水,挺进深蓝已是全球共识、大势所趋。越往深水探索,海上极端天气和海底地质灾害对油气生产的影响因素越复杂,深水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被欧美油气巨头们竞相角逐和垄断,深水浅层钻井技术成为世界级难题。2014年8月18日,中国海油钻获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陵水17-2,该项目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陵水17-2的投产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使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12项装备国产化难题,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大步迈进超深水时代。2018年,我国建造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该平台搭载近200套关键油气处理设备,在全球首创半潜平台立柱储油,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可实现凝析油产储和外输一体化。“深海一号”能源站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实现“30年不回坞检修”,可抵御超强台风,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随之而来的还有系列超级工程: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的建造安装,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形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开工建造及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工程的成功打造。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是全球油气巨头们大范围的应用的海上油田开发设施,世界上已建成2000余座大、中型导管架式海洋生产平台,但其中工作水深超300米的仅9座。作为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亚洲首例300米级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将油气生产系统从水下搬到平台上,实现了钻井、采油、处理功能的一体化,多项海洋装备技术获得突破,从而大幅度降低油气钻完井、海洋工程及作业期的操作成本。2022年4月20日,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璇玑”系统正式建成投产,我国成为美国之外唯一拥有该技术的国家。2022年5月11日,首套自主研发的500米级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完成海底安装,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又前行了一大步。(三)拥抱数字转型浪潮,开启智造产业引擎传统海洋油气产业链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的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都需要人工切割、焊接、打磨、检验。数字化、智能化和传统工程建设项目有机融合,带给传统生产模式和整个产业链无限可能。“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将一次入井成功率大幅度的提高至92%,成功突破了深水油气开发钻完井常规技术瓶颈。首个海上大型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项目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和北斗等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组织方式的变革,将油田生产效率提升30%并降低10%的操作成本,大幅解放人力,每年产生上千万元直接收益。恩平油田群集多项自主可控的海洋装备于一身,可实现台风期的远程无人化操控生产。白云气田通过自控系统建设的配套,可实现生产无人化值守、自动化操作,释放80%以上产能。从勘探开发到炼化销售,从生产前沿到管理系统,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运作。2021年7月22日,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中心挂牌成立,我国海上数千口勘探开发井采集的超60万亿字节数据资源全部集中管理,涉及钻井、测井、工程、生产等17个专业,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正式走向统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022年6月26日,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装备制造领域的首个“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基地通过自主研发服务器,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从“人力车间”到“智能工厂”的蜕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加快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以用促创,从始至终坚持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油气主业发展的最强驱动力,不断壮大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激发科学技术创新动力,形成了日渐丰硕的科研攻关成果。
(一)继往开来,勘探开发水平持续提升回顾我国海洋油气历史,从钻探发现储量、合作区块招标,到油气田开发、天然气保供,再到海洋工程建造,无不凝结着一代代海洋石油人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未来,海洋石油人将在更广阔的蓝色国土上“加油争气”。1967年,在歧口17-2构造带上开钻的海1井,这是渤海第一口发现井,也是我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22年,我国海上首口页岩油探井——涠页-1井压裂测试成功并获商业油流,标志着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这对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保障能源安全将作出重大贡献。未来,国内海域将以大中型勘探发现为目标,持续加大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攻关渤海岩性、超深层和潜山,南海珠江口盆地中深层、北部湾盆地页岩油等新区新领域,确保规模储量有效增长;对垦利10-2、旅大10-6、宝岛21-1、渤中26-6、渤中19-2等含油气构造进一步深化油藏研究,提高储量认识,为国内海上原油增产提供有序接替。1983年,签署我国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招标的第一批合同。2022年,中国海油与12家海外企业签署13项涉及勘探开发、油气贸易、炼油化工、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合同及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超130亿美元。未来,我国将与道达尔能源、康菲、智慧石油以及洛克石油公司依据签署的石油勘探开发协议继续为开发海上油气资源、为我国石油增储上产贡献资金和技术力量。1984年起,我国渤海油气钻探多点开花,辽东湾钻探锦州20-2-1井成功,渤海油田绥中36-1-1井测试时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地质储量超亿吨的海上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2022年,我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自行设计、建造并自营开发管理的海上凝析气田锦州20-2气田,累计产气量已超过88亿立方米。相继开发了绥中36-1、锦州25-1南等多个亿吨级油田的辽东作业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采油厂,连续12年稳产1000万吨/年。未来,陵水、崖城、东方、乐东等环琼海上气田将通过一段段长输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组环海南岛并辐射粤港澳的海上天然气大型管网,为开发南海万亿方大气区贡献力量。1996年,崖城13-1气田投产并正式向香港供气。2022年,自产海上天然气已累计供应天然气近490亿立方米,为香港经济繁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未来,深海一号能源站将以每年30亿立方米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向粤港琼地区供应,支撑当地经济社会蒸蒸日上。1988年,深圳赤湾导管架场地建成。2022年,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设完工。未来,全球在建的最大FPSO——P79的上部模块正在青岛场地建造,将服役于巴西国油Buzios油田,开发世界上最大的深水盐下石油资源,这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响亮品牌。(二)聚焦油气主业,驱动清洁发展随着油气清洁降碳趋势越来越明确,海洋油气作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更需要积极地推进传统及新型能源融合,打造海洋油气+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2021年9月,秦皇岛32-6油田成为中国海洋油气首个接入岸电的海上油田,此后,岸电入海的脚步加快,规模更大的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已投产在即,大规模电能替代和智慧油田工程建设将大范围实施。引入了大量创新型环保设备实现减排增效的绿色油田——曹妃甸6-4如期投产。未来,海洋油气正在积极探索传统油气勘探开发与岸电、绿电等多种低碳能源融合创新发展,积极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8月,国内首个海上碳捕获和储存项目启动,每年可捕获和封存30万吨二氧化碳,2022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启动,将合作建设广东大亚湾区海上规模化碳捕集与封存(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未来,预计每年将在海底封存1000万吨二氧化碳,形成规模化“碳减排”示范效应,探索海上油气产业净零排放的实现路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春贺词戴厚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员工同志们,朋友们:玉兔呈祥辞旧岁,金龙献瑞迎新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和集团公司党组同志一道,向拼搏奉献在工作岗位的全体员工,向始终情系石油事业的老领导、老同志和员工家属,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石油发展的各级领导、合作伙伴和各路朋友致以新春
面对极寒降温、雨雪来袭,中国石油充分的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落实落细各项保供措施,全力筹措保供资源,加大资源供应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长庆油田天然气日产量保持高位运行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在我国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岗位员工不惧严寒坚守天然气生产现场,铆足干劲加密巡
1月15日,新疆油田应急抢险救援中心自主研发的油田首套大功率电相变加热炉装置——3兆瓦电相变加热炉,在风城油田作业区夏子街转油站投入运行,各项参数达到设计的基本要求,运作状况良好。这项装置的投用,年可替代150万立方米天然气,更好地助力新疆油田节能减排,为新疆油田油气集输加热装置自主配套能力
2月2日,中国石油集团召开科学技术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2023年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科学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戴厚良主持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第一战略,加
目前,电力、油气、煤炭、新能源等行业正全力奋战今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维持的时间最长的雨雪寒潮,用一组组漂亮的能源保供“组合拳”守护百姓用能安全。“建议绍兴注意防范冷空气大风对输电线路影响,建议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区注意防范大雾对线日,《国网浙江电力气象日报
中国海油今天(2月1日)公布消息,“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陆地建造全部完工。这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进展,为工程按期投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由水下导管架和水上生产组块组成,总高约136米,相当于近49层居民楼高度,总重量达12215吨,相当于8100余辆小汽车
近日,华东油气分公司南川页岩气田近剥蚀区最浅井阳页81-4HF井试获日产气4万立方米商业气流,实现了阳春沟浅层常压页岩气勘探新突破。阳页81-4HF井位于重庆市,是探索南部含气边界的1口重点评价井,分23段进行大规模储层改造。华东油气分公司研究人员加强盆缘构造复杂区页岩自封闭性研究,按照单斜型成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中储粮集团官网领导栏显示,中国海油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徐可强,已调任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中国海油官网公司高层已更新,徐可强已不在其中。徐可强履历徐可强出生于1971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96
1月30日,中国海油党组会(扩大)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山体滑坡和对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一临街店铺火灾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等。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主持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兴
日前,国内海洋油气工程行业最大起重船“蓝鲸7500”完成转籍工作,正式“落户”天津,这对于提升天津大型海洋工程船舶作业能力,助力天津海洋装备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据悉,“蓝鲸7500”是一艘最大起重重量为7500吨的大型自航式起重工程船,船体总长239.2米、型宽50米、型深20.4米、作业吃水9
1月25日,历经一个甲子,渤海湾畔的大港油田迎来勘探开发60周年。60年来,大港油田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2.1亿吨、天然气275亿立方米,并先后孕育诞生了华北、渤海、冀东等油田。在这方热土上,大港石油人创造了我国第一口海上产油井、第一座海上采油平台、第一座人工岛、第一座储气库、第一次实现陆相页
中国海油今天(2月1日)公布消息,“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陆地建造全部完工。这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进展,为工程按期投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由水下导管架和水上生产组块组成,总高约136米,相当于近49层居民楼高度,总重量达12215吨,相当于8100余辆小汽车
日前,国内海洋油气工程行业最大起重船“蓝鲸7500”完成转籍工作,正式“落户”天津,这对于提升天津大型海洋工程船舶作业能力,助力天津海洋装备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据悉,“蓝鲸7500”是一艘最大起重重量为7500吨的大型自航式起重工程船,船体总长239.2米、型宽50米、型深20.4米、作业吃水9
12月10日,第三届海洋能源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主管部门负责人、两院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能源企业代表集聚一堂,共商海洋强国建设和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海洋资源潜力巨大
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20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8%。“2023年以来,全国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回升态势,多个领域多项指标都出现了一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详情如下:关于公开征求《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
11月6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论坛暨全球采购签约仪式上与22家全球供应商签订进口合同和协议,签约金额再创新高,六年累计签约金额突破600亿美元,展现出中国海油在持续扩大对外合作、深化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作为,也展现了我国海洋油气巨大的市场潜力
9月28日,中国海油公布消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15万吨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1”运行达20年,累计外输提油841船次,外输原油超5000万吨,相当于4个西湖的蓄水量,可满足1.5亿人一年的基本需求,确保了大湾区的民生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用能需求,为我国油气供给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
7月21日,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奠基仪式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旗下临港经济区举行,建成后将实现我国海洋油气装备从设计、制造、运行到检测、维保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生产运营。该基地由中国海油下属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分两期建设,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具备油田生产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日前,南网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装机容量最大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珠海成功并网发电。项目共分三期建设,其中本次投运的一期项目光伏板覆盖面积4.2万平方米,面积堪比100个标准篮球场,首期装机容量为6.5兆瓦。据了解,光储充电站是集分布式光伏、电
国内外油气行业形势分析(2023年5月)(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焦点月评·“海油观澜号”投产在即,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开发再进一程·国际要点·欧佩克减产提振油价,美联储加息扰动市场天然气市场进入需求平季,天然气价格进一步下跌·国内要
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度增长,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近日,第二届中国海洋能源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发布会日前召开。《报告》指出,新形势下,海洋能源将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海上油气生产已成为
2023年,石油化学工业行业总体呈现企稳复苏态势;未来,行业要主动作为,以实现全行业稳中求进的新跨越。“2023年,石油化学工业行业总体呈现企稳复苏态势,尽管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影响,行业运行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但总体稳中有进,呈现出较强的韧性,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
①高黏土页岩油富集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支撑古龙页岩油示范区建设古龙页岩“黏土含量高、页理发育”特征导致效益开发难。中国石油通过自主攻关,原创高黏土页岩油富集理论和高效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有效支撑页岩油示范区建设。主要技术进展:(1)原创高黏土页岩油富集理论,创建了恢复原始轻烃总量后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4年第1个月,国际油价出现了20天左右的箱体运动后向上突破,拉开全年复杂走势的序幕。梳理可能会影响年内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多重维度来看,地理政治学、供需基本面、金融属性、宏观经济将先后成为全年影响油价走势的主导力量。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或事件包括红海危机、俄乌战争、OPEC+产量政策、世界经
当地时间周二,最新公布的美国去年12月职位空缺数令市场感到意外,数据不降反增,显示出美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依旧火热,即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任旧存在。数据打压了市场对美联储最快3月就降息的预期,引发美债收益率反弹,令股市整体承压,美国三大股指当天收盘涨跌不一。截至收盘,道指涨0.35%,标
可能许多行业人士没意识到,过去几年是世界石油市场一个很特殊的时期。而最近油市暗流涌动,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特朗普在今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那么之后国际油市的变化可能会加快。(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作者:王海滨)欧佩克独霸,国际油市失衡多年来,在国际油市中始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持续动荡,国际油价波动成为常态,这使得国际机构和投行越来越热衷于在岁末年初对国际油价走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各类机构进行预测的目的及依据千差万别,鲜有机构的预测能够与实际相吻合。对实体企业而言,分析影响油价运行的诸多因素,充分掌握国际石
1月24日,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钓鱼台国宾馆拜会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双方就逐步加强油气、新能源、化工、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各领域全方位互利合作进行了交流。当日,中国石油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签署关于扩大能源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参加
陕西省油气开采又有了新突破。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通过煤层原位加热实现井下热解生产油气,成功提取全球第一桶地下原位热解煤焦油。近日,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宣布这一个项目实验成功了。这一实验项目实现了煤田地下原位采油
1月16日,满载着1万吨98号汽油的“鼎衡荣耀”油轮,从广东石化产品码头安全离泊,驶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实现了中国石油炼厂油品直供中国石油香港加油站的历史性突破。自全面投产以来,广东石化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做好平稳生产和市场扩销工作,在满足华南市场高标号汽油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充
1月22日,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主持召开全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认线年重点任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乘势而为,坚持问题导向,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集团公司各项业务发